武漢市第四醫院由英籍醫學博士施維善創辦于1864年,開創“西醫入漢”之先河,為湖北地區第一家西醫醫院,是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第八臨床學院。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武漢市文明品牌醫院。
?
醫院創立時名為“漢口普愛醫院”;1958年更名為“武漢市第四醫院“;1999年,經湖北省衛生廳批準,醫院增掛“武漢市骨科醫院”院牌;2003年經武漢市政府批準、與武漢市十醫院合并,醫院恢復“普愛醫院”原稱;2017年,武漢市編制辦確定醫院名稱為“武漢市第四醫院”,保留武漢市普愛醫院、武漢市骨科醫院為醫院第二、第三名稱。
?
擁有開放床位2100張
現有高級職稱專業人員240名
醫院現有武勝路院區、古田院區及常青花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院區。建有設備齊全、功能完善的門診樓、住院樓和手術室,臨床醫技科室36個,開放床位2100張。引進華中地區首臺骨科手術機器人,并完成湖北首臺骨科機器人手術,擁有先進的佳能320排及GE256排后超高端CT、骨科3D數字打印機、直線加速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數字一體化手術間、3.0T核磁共振儀等多種醫療設備
醫院現有高級職稱專業人員240名,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碩士博士教學點,承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大學醫學院、湖北省中醫藥大學、江漢大學醫學院等多所院校臨床教學任務,是國內首個中美全科醫師培訓基地。
醫院學科特色鮮明,早在1973年,骨科專家周必光完成世界首例農村條件下同體斷肢移位再植手術。形成了以骨科、心血管內科、疼痛科為龍頭的“大專科、強綜合”的學科建設布局。骨科十多個亞專科擁有16個病區600張床位,規模和實力在華中地區名列前茅,被媒體譽為“人體的每一塊骨頭都找到專家”,在3D數字打印、手術導航機器人等新技術新業務領域率先突破。
醫院擁有骨科、心血管內科、疼痛科、輸血科、麻醉科、急診科、檢驗科、重癥醫學科、內分泌科、腎內科、臨床藥學、老年病科等12個湖北省臨床重點專科;中醫正骨科、腫瘤科、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普通外科、產科、婦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超聲影像科、放射影像科、臨床護理、病理科、消化內科、神經外科、風濕免疫科、腫瘤科(中西醫結合)等20多個武漢市臨床重點專學科。
近年來,共有35項成果通過省市組織的成果鑒定,包括國際領先水平1項,國際先進水平14項、國內領先水平20項、國內先進水平3項;共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25項,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近200篇,最高影響因子6.2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20項。
作為武漢市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和重癥鑒定治療醫院,醫療服務輻射全省乃至全國。在“普施仁術、精誠至愛”的醫院精神指引下,武漢市第四醫院正朝著建設全國知名品牌醫院的目標奮進。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戰役中,武漢市第四醫院作為全市首批定點醫院,全院職工不畏艱險,迎難而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白衣天使的勇敢、擔當與奉獻,48小時內完成數百名在院病人的轉移和發熱門診、留觀室及600余張床位的隔離病區改造工作。疫情期間,全院累計改建病房及防控設施面積達10余萬方,收治新冠肺炎住院患者1600余人次,接待門急診患者18000余人次,完成1200例新冠肺炎透析患者的治療任務,透析病人量居全市醫療系統第一。全面完成多家方艙醫院、集中隔離點等地的醫療救治任務和古田院區新冠肺炎出院康復隔離期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患者診療救治工作。先后涌現出全國、省、市抗疫先進集體和個人49人次,醫院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白求恩精神研究會授予“黨建引領下的抗疫疫情先進單位”,被中國醫院協會授予“中國醫院科學抗疫黨建先鋒團隊”和“全國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黨建先進團隊”稱號。
版權所有 ? 2019 武漢市第四醫院版權所有 鄂ICP備14001799號-1 電話:027-83782519 鄂公網安備 42010402000910號
健康武漢官微
官方微信
微信掛號